3月15日,娄底经开区湖南浙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生产车间忙碌。近年,该市聚焦延伸钢铁产业链,推动产品向汽车板、高强钢和硅钢升级,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新质生产力。吴永华 摄(湖南图片库)
核心提示
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化转型,既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也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深刻表明,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化转型,既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也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我们必须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培育富有绿色内涵的新质生产力,助力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加快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质生产力必然是绿色生产力,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从生产力的催生机制来看,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是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新质生产力依托于绿色技术革命性突破。从全球来看,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是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基本趋势之一,正推动全球生产力发展路径快速向绿色化转型。一方面,电气化、可再生能源相关技术是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领域,推动能源、环境方向新赛道、新业态快速涌现。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应用给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巨大革新和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消耗和沉重的环境负担。据预测,2025年,全球数据中心电力消耗占全球电力消耗的比重将增长至20%。只有大力发展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等新质生产力,才能为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发展铺平道路。
新质生产力依赖于绿色要素创新性配置。著名竞争战略学者迈克尔·波特把国家经济发展分为要素导向、投资导向、创新导向和富裕导向等四个阶段。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发展更多表现为“投资扩张”和“要素驱动”,造成了大量资源消耗,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负担。与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相伴生的是能源、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大幅抬升,未来必须大力优化能源等生产要素利用结构,并大幅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只有加快发展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推动形成更加绿色化的生产要素配置结构,才能打破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实现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新质生产力衍生于产业发展方式绿色化转型。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逐渐建立起规模庞大的制造业体系。然而,高昂的资源价格和生态成本严重影响了“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它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符合经济社会绿色化转型的底层逻辑。只有以新质生产力为牵引,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才能构建起富有绿色底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而提高“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和美誉度。
以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绿色制造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我国传统产业占制造业的比重超80%,构成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体部分。当前,我国传统产业面临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弱化,正遭遇发达国家推动制造业回流和发展中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的双重挤压。事实上,在新技术革命驱动下,传统产业大有可为,传统产业通过嫁接绿色技术、低碳技术可以大幅降低能耗和排放,蝶变为具有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特征的新质生产力。例如,海信集团通过自适应背光控制算法、数字化电源控制等技术的应用,将每台电视的能耗降低30%,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67万吨;海信研发的激光电视相比传统电视节能50%以上,部件原材料的可回收利用率高达92%。制造业是我国节能降碳、推动绿色发展的主战场,要通过利用绿色化的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催生传统产业的新质生产力,推动建立现代绿色制造体系,重塑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以绿色前沿技术产业化应用为重点,加速布局绿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当前前沿性、颠覆性能源环境技术成果加速涌现,展现出巨大的产业化应用前景,成为最具成长能力的绿色生产力,有望成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立足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带来的巨大市场空间,大力发展绿色环保、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低碳产业,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低碳产业集群。聚焦“双碳”目标下能源革命和产业变革需求,谋划布局氢能、储能、生物制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未来能源和未来制造产业发展。要围绕氢能的制、储、输、用构建全产业链技术装备体系,提高氢能技术经济性。要大力开发新型储能多元技术和产品矩阵,推动储能在电力系统的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拓展应用场景。要发挥生物制造效率高、排放少的环境友好优势,推动轻工发酵、医药、化工、农业与食品等领域绿色化转型。
以数绿融合技术创新为动力,推动产业节能降耗的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数字技术可以大幅提高制造企业的资源效率、环境效益、管理效能,尤其是数绿融合技术有助于加快传统产业产品结构、用能结构、原料结构优化调整和工艺流程再造,加速生产方式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辽宁沈鼓集团通过建设数字化车间,大幅提升生产运营效率和智能制造水平,产品平均设计周期缩短近30%,制造成本降低了15%。数字化能源管理系统通过智能传感器采集设备的运转状态、能源消耗、质量、速度等关键数据,采用先进的数据分析和优化算法,优化用电方案,降低能源消耗。应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技术深度融合,推动产品开发、生产运营管理、供应链管理、营销渠道建设、品牌及售后服务形成全流程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应用,探索形成技术先进、商业可行的应用模式,形成产业增长新动能。
以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为助力,构建优质高效的绿色制造服务体系。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当前制造业转型升级衍生出巨大的绿色低碳服务需求,围绕制造企业全生命周期节能减排的循环经济生产模式是绿色制造服务业发展的新方向。湖南湘钢集团通过建设150兆瓦超临界煤气发电机组,将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多余热量收集起来循环利用。要推动煤电、钢铁、石化、建材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建设循环经济体系,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引导大型企业利用自身在产品绿色设计、绿色供应链管理、能源管理系统等方面的经验,为上下游企业提供绿色提升服务。鼓励绿色低碳装备制造企业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深化绿色金融服务创新,积极培育专业化绿色低碳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开发推广绿色制造解决方案。
来源 |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人民号编辑 | 赖子瑶
END
排版 | 李杰林
初审 | 李杰林
复审 | 王晓蕾
终审 | 李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