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 | 陶锋:以产业融合创新引领广州下一轮增长

发布者:李杰发布时间:2024-04-07浏览次数:60

2024年3月29日17:27   来源:南方日报




 2023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355.73亿元,同比增长4.6%,经济总量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重回全国第四位。作为一个沿海超大城市,3万亿当然是一个新的发展台阶,预示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快速演进,在全球政治经济复杂动荡的背景下,广州如何推动下一轮增长,值得关注。


一、产业融合创新是推动世界级城市新一轮增长的核心引擎

产业融合创新依托新一轮科技革命,成为当前全球产业发展最重要的趋势。产业融合创新是指,在新兴技术驱动下,不同产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产业间的边界和壁垒变得更加模糊,其竞争合作关系不断增强,甚至融合为一体的过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驱动下,不同领域的新兴技术形成簇群式涌现特征。与传统技术相比,新兴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具有明显更强的渗透性、通用性,进而推动不同领域的学科交叉和技术融合层出不穷。新兴技术之间交叉、渗透、融合,不断创造出跨越传统产业边界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进而牵引传统产业变革突破和新兴产业快速成长。

产业融合创新开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来源。产业融合创新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以技术交叉融合牵引新兴技术突破,产业技术迭代速度明显加快;二是以创造性破坏推动传统市场重构,市场需求扩张和产业增长速度更快。在新技术驱动下,融合创新推动传统价值链的分解、重构和升级,催生出大量高成长性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来源,推动城市产业体系的容量扩张和结构升级,势必成为当前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产业融合创新有别于传统创新模式,有利于为“再造一个新广州”开辟新路径。传统创新模式强调城市要具备较大规模的技术积累、人才储备、产业基础和市场容量,而产业融合创新则更强调其结构的多元性、交叉性,因此全球性的多元化大城市成为当前产业融合创新的主要策源地。例如纽约、洛杉矶、旧金山、东京等世界级多元化城市均在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新兴技术交叉融合方面表现突出,并正在通过产业融合创新抢占全球经济下一轮制高点。广州不仅是我国排名前四的超大规模城市,同时也是我国多元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这为产业融合创新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推动产业融合创新,广州的产业体系就能够更好地适应、引领、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从而更快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轨道,推动老城市“出新出彩”,焕发新活力,大幅提升城市的全球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图片



二、广州具备开展产业融合创新的突出优势

广州素有“千年商都”的美誉,流通、交叉、融合是决定其经济发展的基因。综合来看,广州在推动产业融合创新方面具有五个突出优势:

规模庞大的本地需求是产业融合创新的市场优势。广州GDP已迈上3万亿的台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商品进出口总值连续3年双双超过1万亿元。同时,广东是全国经济最发达、最富有活力、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2023年GDP达到13.57万亿元。巨大的经济体量意味着巨大的中间产品市场和最终产品市场,这既为围绕中间产品的融合创新创造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也为面向最终产品的融合创新创造了厚实的本地需求。

相对多元的产业结构是产业融合创新的产业基础。广州是华南地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城市,制造业产品体系较完备,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5个。既拥有快速成长的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也具备家底厚实的传统产业,如纺织服装、美妆日化、箱包皮具、食品饮料。同时广州服务经济体量排名全国第三,特别是高端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等融合性强的数字服务业态实现了快速增长。这种规模庞大的产业体量和丰富多元的产业结构为广州开展数实融合创新、三次产业融合创新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产业基础。

多元交叉的学科体系是产业融合创新的知识根基。广州是华南地区高等教育第一大市,2022年广州基础研究经费达120.97亿元,占全市R&D经费的比重达12.21%,接近世界先进国家水平。2023年广州在《自然》《科学》等82种高质量科学期刊的科研产出情况排名跃升至全球第8位,学科布局覆盖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天文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及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相对厚实和布局宽广的基础研究和知识创新家底,为新兴技术突破和产业融合创新创造了巨大潜力。

丰富多元的人才结构是产业融合创新的人才条件。据统计,2022年广州高被引科学家达58人,居全国第5位;R&D人员达27.87万人,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达18.32万人年,均居全国第4位。同时,广州拥有数量庞大的大学毕业生。这是城市发展的宝贵财富,成为广州推动产业融合创新创业的蓄水池。

综合枢纽型基础设施是产业融合创新的硬件支撑。长期以来,广州综合性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开放型枢纽功能持续增强。以开放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枢纽为依托,全球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汇聚于此,为广州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产业融合创新搭建起得天独厚的硬件基础。


图片

三、广州推动产业融合创新的主要方向

 

一要建设全球性人工智能垂直应用高地。人工智能技术是当前推动产业融合创新的第一技术动力,尤其是大模型正产生史无前例的影响力,推动千行百业数智化创新发展。与通用大模型开发相比,广州在垂直大模型发展方面具有更突出的优势,特别是当地产业应用场景丰富、学科技术分布宽广。要以建设全球性新一代人工智能垂直应用高地为目标,统筹规划和大力推进区域性智能算力中心的布局建设,以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为重点建设垂直类模型创新发展产业园区,大力招引全球最优秀的AI工具链、中间层开发企业和垂直行业应用模型创业项目,高效对接本地优势产业,孵化培育行业垂直模型,加快形成“高算力+强算法+大数据+广应用”的人工智能垂直应用产业生态。

二要建设全国性数实融合创新先导区。数实融合创新是产业融合创新当前最活跃的领域,也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主攻方向。当前广州面临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巨大需求,要鼓励汽车、纺织服装、医疗医药、美妆日化等传统制造业企业推动全价值链数智化转型,挖掘研发、生产、制造、销售等存量专业数据价值,鼓励探索围绕全生命周期增值赋能的行业垂直大模型发展,带动传统产业提高附加值。要鼓励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在服务经济领域拓宽应用场景,例如大模型+教育、+医疗、+娱乐、+时尚、+金融等领域,可以大幅提升传统服务模式的智能化、个性化、全周期性,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快速变化的需要。

三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既要重视依托前沿技术的产业化应用,通过“无中生有”来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更要重视依托传统技术与新兴技术的融合创新,通过“有中生新”来培育衍生于传统产业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要依托广州庞大的传统产业基础,围绕新的市场需求和技术方向,通过“有中生新”推动新兴技术、未来技术与广州主导产业集群融合发展。要超前布局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学、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要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开展面向市场的应用性基础研究,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要加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交叉学科建设,支持高校科教智力资源与市场资源紧密结合,推动高校科研成果更好地实现产业化。

四要构建服务型制造业的价值链体系。服务与制造融合是产业融合创新的关键领域,服务型制造代表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价值链升级的主要方向。要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优势,全面提升面向制造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和精准化的服务能力,加快建设服务型制造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要引导制造企业依托硬件产品优势向价值链上下游拓展延伸服务环节,探索研发设计、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解决方案、共享制造、供应链管理、个性化定制、文化赋能等重点服务模式。鼓励各类专业服务供应商开发细分市场应用场景,创造服务型制造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

五要超前布局世界级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当前广州在以网络、算力、数据基础设施为核心的新型枢纽功能方面存在明显短板,难以适应超大城市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和集聚全球数字经济资源的迫切需求。要发挥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资源优势,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建设,形成多元供给、云边协同、随需调度、高效绿色的城市高性能算力网络体系。面向新兴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围绕智能、信息、生命、材料、能源、空间等重点领域建设创新基础设施集群。面向城市数字生产生活新图景,围绕重点应用场景提升建设速度、融合深度和应用广度,加快建设泛在融合的超大规模城市智能终端设施体系,大力提升城市交通、物流、能源、教育、医疗、商贸等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

  

作者系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城市高质量发展研究智库首席专家

来源:南方日报

人民号编辑:赖子瑶








图片




END

排版 | 李杰林

初审 | 李杰林

复审 | 王晓蕾

终审 | 李   杰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