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新质生产力论坛(第三期)在暨南大学成功举办

发布者:李杰发布时间:2024-12-02浏览次数:15


20241115日,第三期“粤港澳新质生产力论坛”在暨南大学番禺校区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会议由暨南大学番禺校区管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处、产业经济研究院、化学与材料学院主办,汇聚了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学界专家、企业代表和校内师生等400余人,围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及融合策略等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旨在更好地识别、理解和匹配粤港澳大湾区重点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牵引我校科学研究、成功转化和人才培养,更好服务大湾区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会签到)


大会开幕

(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 陈莹)

上午9:00,在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陈莹的主持下,本次会议正式开幕。陈书记首先对各位拨冗参加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和政府领导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她表示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亟需推动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为此围绕粤港澳大湾区重点产业领域,我校将搭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交流平台,举办“粤港澳新质生产力发展”系列专题研讨。随后介绍了本次莅临会场的领导嘉宾,分别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院长、深圳大学特聘彭孝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创新材料研究院院长俞书宏教授、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朱依谆教授、香港大学副校长孙红哲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李烈军教授、百济神州创新中心首席执行官,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建博士、金发科技公司技术副总经理叶南飚博士、中科科创首席执行官谢勇、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党委党委副书记、校长邢锋教授、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陶锋教授以及省市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领导、企业家代表、学校相关部处代表和各个学院的领导。

 

(部分参会嘉宾)


(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邢锋)

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邢锋教授为大会致辞。邢校长代表暨南大学对与会的各位领导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暨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成果进行了介绍。他表示高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创新的策源地、人才的集聚地,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暨南大学始终坚持“四个面向”,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特色,通过制度与体制创新,努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痛点堵点,积极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最后,邢校长再次感谢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对本次论坛的关注和支持,并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

 

(会场参会人员)


主旨演讲

致辞完毕,由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陈莹继续主持上午的主旨演讲环节,主题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副主任朱伟、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孝军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俞书宏教授、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朱依谆教授、香港大学副校长孙红哲教授分别作主旨报告。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 朱伟)

朱伟主任报告的题目为“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精髓要义 探索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朱伟主任首先提出要从三个方面深刻理解与认可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核心要义,一是把握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二是聚力现代化产业体系重要载体,三是贯彻高质量发展主线;其次朱伟主任从现代化产业集群建设、科技创新成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企业创新、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探讨了广东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做法和成效;最后强调积极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建平台、强创新、促产业、抓改革。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院长、深圳大学特聘教授 彭孝军

彭孝军院士分享的题目是“荧光染料:从靶标识别到肿瘤诊疗”。在现代医学和科学研究中,生物学与化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开发创新诊断工具和治疗方案方面。首先,彭院士从专业性、灵敏性、可靠性三个角度对荧光染料进行介绍。染料因其独特的分子特性,如高代谢性、高灵敏度和快速反应,成为研究焦点。其次彭院士从肿瘤靶向性、血液细胞分析等方面介绍荧光成像染料在医疗领域的具体应用,荧光成像染料为早期疾病诊断、精准医疗及基因测序提供新途径;最后,彭院士探讨并说明了光声动癌症治疗的具体原理,并预示了智能响应医学诊疗染料在癌症治疗、美容及其他医疗领域有广泛潜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创新材料研究院院长 俞书宏)

俞书宏院士分享的题目是“新材料创新与工业制造”。首先,俞院士着重讨论了新材料开发及其在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领域的应用,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在材料科学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的必要性,特别是解决关键材料的国产化和替代问题,并提出了生物质材料的创新应用,并举了细菌纤维素的例子;其次,俞院士介绍了人工骨骼研究及生物材料启发的新型材料,通过贝壳的层状结构、河蚌的生物铰链结构探索高强度、高韧性、高塑性新材料的设计方案;最后俞院士提到了深圳市发改委支持的一个材料组的平台,希望能够给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学界、产业提供一定的支撑作用。


(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 朱依谆)

朱依谆教授分享的题目是“炎症免疫新药的发现:bench to bedside”。首先,朱教授提到了尽管基因测序为治疗提供了基础,但在实际应用中,肿瘤的不精准治疗和新药发现面临诸多难题,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精准医学实践上存在差距,这一差距在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数据中尤为明显,朱教授团队通过PDX和mini PDX模型提高了治疗方案的精准度和效率,从而提升了病人的五年生存率;其次朱教授讨论了在动脉硬化和抗衰老研究中的工作,介绍了一种新发药物SCM-198,对动脉硬化尤其是斑块形成有明显的减缓作用;最后朱教授介绍了大蒜提取物衍生药物研究、硫化氢分子进入细胞膜的原理及其在疾病研究中的作用、SCM-198在脂肪肝治疗中的有效性。


(香港大学副校长 孙红哲)

孙红哲教授分享的题目是“整合金属组学揭示生命金属的生物学意义和候选药物的发现”。孙教授分享了整合金属组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强调了金属在生命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及其在药物发现领域的潜力。孙教授指出,约30%的蛋白质与金属紧密相关,对调控生物功能至关重要。通过结构生物学方法和先进成像技术,孙教授团队探索了金属参与基因编码、蛋白质合成及其下游功能的机制,发现了针对传染病和代谢性疾病的新药物靶点。特别地,针对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孙教授团队提出了创新解决方案,通过设计新型药物组合策略增强了抗生素的效力,展示了预防和应对未来疫情的潜力。最后,强调了对新兴疫情的准备和研究的重要性,以确保人类社会能够有效应对全球健康威胁。


圆桌论坛

(圆桌论坛)

主旨演讲结束后,进入圆桌论坛环节。圆桌论坛由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陶锋主持,论坛主题是“产业与科技互助双强”。首先,陶锋院长对莅临现场的五位知名学者和企业家进行了介绍,分别是华南理工大学的李烈军教授、百济神州创新中心首席执行官刘建博士、金发科技公司技术副总经理叶南飚博士、中科科创首席执行官谢勇博士、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陈填烽教授。其次探讨了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强调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李烈军)

首先,由李烈军教授进行发言。李烈军是华南理工大学的教授、广州市科协的常委、广东博士创新发展促进会的会长,也是广州工程师协会的执行会长。首先,李教授论述了产业界与学界合作的重要性,要做到两方面的结合,既要顶天也要立地,上升到的科学问题研究,最终要能够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其次李教授强调了人才培养要结合产业需求,要把需求导向和创新导向结合起来。


(百济神州创新中心首席执行官,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建)

刘建博士,百济神州创新中心首席执行官、百济神州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百济神州BioVentures创新投资董事总经理。刘博士首先分享了自己在海外生物制药行业近20年的工作经验,强调了中国生物制药行业从仿制到创新的转变过程;其次,刘博士提出了产业碎片化和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中国科研成果转化率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原因包括产业界与科研界缺乏有效合作、科研人员对成果转化价值认识不足及缺乏合适的转化渠道。讨论强调提升产业转化效率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刘博士提到了四个影响因素,分别是设施、人才、技术和资本。


(金发科技技术副总经理 叶南飚)

叶南飚博士,技术研究院院长、现兼任广州开发区化工行业协会会长。叶博士首先提到了要推动产业界与学术界合作,探索创新投资模式,特别是在从零开始的项目中,这是一个大投资,成本是极高的,要产业界和学界不断的去持续帮助这个产业界不断的实现从0到1、从1到N;其次叶博士提到了学界在和产业界在做这种科技成果转化的时候,学界会面临保姆式服务的情况,企业承接不了学界的科技创新成果,企业希望老师都成为公司的一名员工,亲力亲为,但实际难以做到。


(中科科创首席执行官 谢勇)

谢勇博士,中科科创首席执行官、广州风险投资促进会会长、暨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投资决策专家委员会主席。谢博士首先提出通过投资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并详细介绍了“果农型”创投模式的潜力。这种模式强调了将技术逻辑、商业逻辑相结合的重要性,对于理解和推进科技、产业的发展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其次,谢博士强调了投资在成功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科学成果产品化,产品商品化的过程中都需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相关的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去实现更好的一个交流和协同,更好的去推动科技转化为产业实现更大的发展。


(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 陈填烽)

陈填烽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专家、国家863青年科学家。陈填烽教授首先提到了要用科技创新去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对科研人的要求,一个是要顶天,第二要立地,学者们要做最高深的科学,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也要立地,研究既要上书架,也要上货架;其次,陈教授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一个行业问题的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知识交叉。譬如,芯片的研究涉及到了化学、材料、算法、人工智能等多个方面;药物的研究涉及到了药物的制剂、生物学机制、医学应用等多个方面。


会议总结

(暨南大学番禺校区管理委员会执行主任、党委副书记 潘启亮)

最后由暨南大学番禺校区管理委员会执行主任、党委副书记潘启亮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此次论坛为政府、学界、企业等各方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了跨领域、跨行业的深度交流与合作,为大湾区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并希望未来“粤港澳新质生产力论坛”将继续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发展的新路径,加强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加速产业升级转型,为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大会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