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 | 我院教师李禹燊合作论文在博弈论顶级期刊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上发表

发布者:陶锋发布时间:2025-10-24浏览次数:13




喜讯



近日,产业经济研究院教师李禹燊与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Arianna Degan和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Huan Xie合作的研究“Favor Exchange with Private Costs: An Experiment”发表于博弈论顶级期刊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图片




论文简介



在社会与经济活动中,人情往来广泛存在。从市场主体间的优惠定价,到同事或朋友间的互助协作,这类基于长期信任的合作机制无需显性契约约束,便能实现参与者之间的互利共赢。然而,人情成本的私有性是阻碍参与者间长期合作与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当施惠方的成本信息无法被对方观察时,信息不对称引发逆向选择问题,削弱合作意愿并降低潜在收益。

针对这一合作困境,本研究构建一个不完美公共监督无限重复博弈模型,以系统探讨在私有信息条件下人情交往的可持续性与效率表现,并分析个体策略选择及其驱动因素。在该模型中,参与者既无法获取对方的人情成本信息,也无法完美推断其行动,导致最优结果无法作为均衡得以维持。基于此理论框架,本研究提出一类新颖的马尔可夫策略,包含三项关键机制创新:一是以人情净往来数量作为状态变量,构建可量化的合作动态指标;二是设定“人情借贷”边界阈值,界定可持续合作的状态区间;三是引入奖惩机制,在往来触及阈值时调整行动,从而维持合作的动态平衡。理论分析表明,该类策略不仅能够实现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还可逼近最优结果。

为验证理论模型的现实解释力,本研究设计了一项2×2实验室实验,通过控制成本参数与信息透明度两个关键变量,考察在私有信息阻碍效率合作的情境下,人们能在多大程度上通过人情交往实现收益提升;并深入分析其策略选择及背后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即使在施惠行为无直接收益且成本参数不可验证的条件下,被试仍表现出较高程度的人情往来,平均收益效率指数超60%。在策略选择层面,融入奖励机制的马尔可夫策略能够有效解释大量行为数据。进一步分析表明,被试的策略选择并非总遵循激励相容原则,也并非单纯以事前收益最大化为驱动。相比于要求被试在均衡路径上承担高成本以维持合作(尽管这有助于整体收益提升),通过奖励信任与互惠行为的方式更容易获得被试的认可与遵循。

本研究揭示了信任、人情交往与跨期互惠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深化理解社会经济合作机制及优化现实协作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期刊简介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是博弈论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专注于博弈论及其在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中的应用,具有极强的学术影响力。

【原文链接】

https://authors.elsevier.com/a/1lFfD3CcBwlEjK



教师简介



图片

李禹燊,现任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行为与实验经济、平台经济、应用微观经济。研究成果发表于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China Economic Review,经济学(季刊)。担任Management Science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等期刊匿名审稿人。